8月18日),由推进"一带一路"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编写的《中欧班列发展报告(2021)》,正式对外发布。
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《中欧班列发展报告(2021)》的有关情况。
报告系统总结梳理了中欧班列的发展成效、发展启示和发展愿景。
报告显示,截至2021年年底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.9万列,运输货物443.2万标箱,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,物流服务网路覆盖亚欧大陆全境,成为沿线国家广泛认同的国际公共物流产品。
最新资料显示,截至今年7月底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.7万列,运输货物530万标箱,重箱率达98.3%,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。
运输货物品类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、电脑等IT产品,逐渐扩大到服装鞋帽、汽车及配件、粮食、葡萄酒、咖啡豆、木材等53大门类、5万多个品种,涵盖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。
据国家发改委开放司司长徐建平介绍,经过夯基垒台、积厚成势的十馀年,中欧班列已被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其企业、民众,广泛接纳和利用,这是共建"一带一路"国家共商共建共用的重要结晶和重大成果。
中欧班列的开行,紧密了亚欧大陆的陆路联系。截至今年7月底,中欧班列共铺划了82条运输线路,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,逐步"连点成线""织线成网",运输服务网路覆盖了欧洲全境,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。
此外,中欧班列还开辟了广大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通道。
例如,我国河南郑州、重庆等城市的外向型产业,在中欧班列开行後,实现了年均30%左右的增长;新疆依托中欧班列,进一步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,助推了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高品质建设。同时,波兰罗兹、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,伴随中欧班列的发展,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,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,搭乘中欧班列大量销往中国。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後,在海运、空运受阻的情况下,国内中欧班列运营平台主动对接企业出口需求,与TCL、戴尔、联想、吉利、富豪等一大批企业,合作开行了"定制班列",提供全程物流运输解决方案,通过采取匹配班次、加密计划等多项举措,为国内外企业维持产业链、供应链稳定,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2022年以来,已累计开行"定制班列"1150列,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国际产业链、供应链稳定的冲击影响。
对於中欧班列的未来发展,徐建平表示,未来将从着力强化中欧班列设施保障能力、着力提升中欧班列开行品质效益、着力创新中欧班列运行管理和发展模式、着力构建中欧班列国际合作网路,以及着力加强中欧班列运行风险防控方面,继续推进。
其中,在着力创新中欧班列运行管理和发展模式方面,将加快中欧班列运行监测评估预警资讯平台和铁路智慧口岸建设,努力打造"数字班列"。创新服务模式,完善多式联运服务,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联动发展,打造"精品班列"。
同时,积极探索"运贸一体化",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。
此外,针对中欧班列的下阶段规划,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表示,国铁集团将按照推进"一带一路"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,采取有力有效措施,包括打造更加成熟可靠的国际物流大通道、深入推进中欧班列高品质发展、持续打造国际物流品牌等。
其中,在打造更加成熟可靠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方面,进一步抓好口岸和後方通道扩能改造,提升运输能力。进一步协调国外铁路,巩固拓展中欧班列在组织、时效、成本、服务、安全等方面既有成果。进一步推进境外通道多元化发展,促进形成"多向延伸、海陆互联"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路格局,确保通道安全畅通。
推进"一带一路"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,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,会同海关总署、国铁集团等有关单位,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商共建共用,推动中欧班列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,作出更大的贡献。